川剧《欧阳修》蓉城首演:千年文脉奏响当代华章,精神重生焕发时代光芒
作者:聂春燕    来源:四川观察    发布日期:2025-07-11
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这句名言,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使命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文化传承始终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,而文艺作品则肩负着价值引导的重任。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川剧舞台时,一部以北宋文豪欧阳修为主角的作品——川剧《欧阳修》,正在蓉城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。

沙盘作纸,荻秆为笔,一盏昏黄油灯摇曳,映照出母亲执荻教子的剪影。在悠扬婉转的川腔中,这抹剪影宛如文化基因的刻印,深深烙进城市的灵魂深处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,“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,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”,这部川剧《欧阳修》便是创作者们精心雕琢的精神结晶,旨在以艺术的形式传承历史文化,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。

6月27日晚,成都城市音乐厅内,川韵如潺潺流水,浸润着每一寸空间。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指导,陈智林任艺术总监,张平导演的川剧《欧阳修》在此开启蓉城首演。这部以“画荻”为精神图腾的佳作,将北宋文豪欧阳修“为己勤学—为民谋福—为国擢才”的壮阔人生轨迹,巧妙编织成一幅川剧艺术与历史精神交相辉映的绚丽画卷。在激昂的锣鼓与悠扬的丝弦交织中,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就此奏响。

一、历史与艺术的舞台共鸣:多维叙事绘就文豪传奇

演出以宋英宗治平三年为时空坐标,当欧阳修主持修撰的《新唐书》初成,苏轼、苏辙、曾巩等门生纷纷前来拜贺,一场对往昔岁月的深情追忆就此拉开帷幕。主创团队以诗性的笔触,精心重构历史片段:

文人相惜的“欧梅之谊”:欧阳修与梅尧臣之间高山流水的情谊,在川剧的演绎下,尽显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与才情碰撞。

缱绻缠绵的“许州定情”:那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,在川剧的唱念做打中,如诗如画,让人沉浸其中。

跌宕起伏的“改革被贬”:欧阳修在政治浪潮中的起起落落,通过川剧独特的表演形式,展现出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人物的坚韧不屈。

寄情山水的“滁州之乐”:在滁州的山水间,欧阳修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,川剧将其这份豁达与洒脱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慧眼识才的“千年龙虎榜”:欧阳修广纳贤才,其“天下一家,唯才是择”的选才思想,在这一幕中熠熠生辉。

这些散落于史册的珍贵篇章,在川剧高亢的帮腔与铿锵的锣鼓声中重新串联,构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流动舞台史诗。

“画荻”意象如一条红线,贯穿全剧始终,成为解读欧阳修精神世界的关键密码。青年欧阳修的饰演者杨坤昊感慨道:“四岁丧父、家境贫寒的欧阳修,在母亲以荻为笔、沙地为纸的启蒙下,筑起了毕生的精神灯塔。这种将物资匮乏升华为精神富足的智慧,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。”正如古人云: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”欧阳修的成长经历,正是对这一古语的生动诠释,也为当代人在面对困境时提供了精神指引。

舞美设计大胆突破传统写意风格,构建出多维的审美空间。当《醉翁亭记》的吟诵声响起,灯光如滁州的山水般缓缓漫溢舞台,虚拟景致与演员的身段完美交融,营造出一种“与民同乐”的沉浸式意境。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,让千年前的文人情怀在当代剧场中焕发出全新的生机,引导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深刻领悟历史精神。诚如亚里士多德在《诗学》中所言:“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、更严肃的艺术。”川剧《欧阳修》通过舞台艺术,对历史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再创作,赋予了历史故事以哲学思考和艺术魅力。

二、精神富矿的当代开掘:从家风到治世的价值传承

“文风即仕风,仕风即民生”,主创团队对欧阳修为官理念的提炼,精准地叩击了当代社会的价值共鸣点。“画荻教子”的家风传承是全剧的灵魂所在。梅花奖得主蒋淑梅饰演的欧母郑氏,仅凭素衣荆钗与一段情深意切的唱腔,便生动勾勒出中华贤母的精神图谱。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复现,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:在物质丰裕的当下,何种精神才能真正滋养心灵?

这一幕也是对涪城文化基因的溯源。公元1007年,欧阳修诞生于绵州(今绵阳涪城区),“画荻教子”的故事在此生根发芽。剧中“千年龙虎榜”的恢宏场景,生动演绎了欧阳修“天下一家,唯才是择”的选才思想。老年欧阳修的饰演者邹宏阐释道:“唐宋八大家中五位出自其门下。这场戏要呈现他在取舍时的矛盾与豁达,以及四川人特有的幽默智慧——那是一种看透世事后的超然与担当。”

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滁州篇章,主创团队巧妙运用川剧的诙谐幽默,冲淡了贬谪的悲情色彩。当太守在山水间重获精神自由,舞台深处响起的童谣,宛如对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执政理念的诗意诠释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紧密勾连的叙事方式,让历史人物真正走进了当代观众的内心,引发了人们对“为官之道”的深层思考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文艺要塑造人心,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”,川剧《欧阳修》的创作者们正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精心编排,传递出积极的价值观,引导观众思考人生与社会。

三、十年深耕:绵阳构建欧阳修文化生态圈

涪城打造欧阳修文化品牌的系统性工程,始于2016年的“十个一”规划,涵盖了小说、话剧、影视、川剧、清唱剧、连环画等多元载体。这一立体化策略,构建了从学术到艺术、从产品到空间的完整文化生态链。

在学术层面,2010年全国欧阳修学术研讨会依据《七贤画序》,确认绵阳为其出生地,为文化工程奠定了坚实的根基。艺术领域更是百花齐放,2017年四川省首部清唱剧《欧阳修》公演,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文豪的风采;2018年女性作家费勤的长篇小说《苍茫天地一醉翁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,细腻地展现了文豪的精神世界。

在空间打造上,欧阳修文化标识深度融入城市肌理。在“绵州记忆”街区,游客可以踏着镌刻诗词的地砖漫步,于“六一堂”茶馆品茗论道,选购“醉翁亭记”动画文创,形成了一种“可触摸、可体验、可带走”的文化消费生态。

2023年,“七个一”建设行动升级,涵盖了研究中心、传习基地、文旅线路等多个方面,标志着文化生态构建进入了新的阶段。川剧《欧阳修》正是这一长期耕耘结出的丰硕成果。这一系列举措,正如张载所说的“为往圣继绝学”,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弘扬欧阳修文化,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四、川剧振兴的涪城答卷:传承与创新的双轨并行

《欧阳修》的诞生恰逢《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》即将施行(2024年9月),成为川剧“创造性转化”的生动实践。素有“川剧副码头”之称的涪城,其天青苑川剧院被誉为“四川第二川剧码头”。“四川省戏曲名家蒋淑梅工作室”落户于此,形成了“名家带徒、团队创作、群众参与”的良性机制。

川剧在涪城的传承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在校园里,“川剧扎根行动”在3所中小学设立普及基地,开发校本教材,让川剧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;涪城特殊教育学校创排的《小戏迷》获全省展演一等奖,展现了川剧艺术的无限魅力。在城乡之间,三年开展“川剧进校园”60余场、“进乡村”超200场,让川剧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。在基层,天青苑川剧院坚持18年“下基层”演出超5000场,覆盖观众百万。当台上唱起“画荻教子”,台下老者轻声应和,这正是文化血脉最鲜活的延续。

传承不忘创新,天青苑剧院融入声光电技术进行升级改造;126文创园的年轻设计师将“醉翁亭”元素注入潮玩,让传统艺术在坚守本源与拥抱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,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、文化内涵、艺术价值”,川剧《欧阳修》及涪城在川剧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,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践行。

五、启示:传统文化如何完成当代“精神重生”

川剧《欧阳修》的价值远远超越了舞台本身。当剧中欧母在沙地画出第一个汉字时,涪城区图书馆“欧阳修文化进校园”活动正走进先锋路小学。孩子们聆听先贤故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,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注脚。这种“剧场+学校+社会”的立体传播模式,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。

在涪城,“到铁牛,看川戏,喝川茶”已成为城市民俗。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之道,既在于薪火相传的坚韧,更在于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相融。当欧阳修“宽简于民”的智慧启迪现代治理,当“画荻教子”的精髓融入家庭教育论坛,历史文脉才真正完成了其深刻的当代转化。这绝非简单的符号移植,而是精神内核的深度激活;不是机械的复古,而是与现代价值的有机共生。

川剧《欧阳修》不仅是一场震撼心灵的艺术盛宴,更是一个文化转化的成功样本。它昭示着: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存之道,在于薪火相传的坚韧,更在于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融合。当欧阳修“宽简于民”的执政理念投射于服务型政府建设,当“画荻教子”成为家庭教育论坛的热点议题,历史文脉才真正完成了其深刻的当代转化。这启示我们:传统文化唯有与当代生活产生“化学反应”,实现“活态传承”,才能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持续澎湃,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“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”,川剧《欧阳修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精彩演绎,传递出真善美的价值观,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
作者简介:

聂春燕    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,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。